請輸入關鍵字......

美國選後對台策略 川普難預測、賀錦麗可能戰略模糊

美民主黨總覽參選人賀錦麗 圖/賀錦麗X



 美國11月大選,白宮新主人的對台政策引發廣泛關注,德國馬歇爾基金會(GMF)印太計畫主任葛來儀(Bonnie Glaser)近日發表專文,分析了民主黨候選人賀錦麗(Kamala Harris)和共和黨候選人川普(Donald Trump)可能採取的對台政策。

 

葛來儀指出,賀錦麗雖可能延續拜登政府強化對台政治、經濟及安全關係的路線,但在軍事保護台灣的立場上或將回歸傳統的「戰略模糊」,與拜登不同,賀錦麗可能不會明確表態美國將在中國侵台時出兵保衛台灣,然而,她仍會優先維持台海和平穩定,並鼓勵美國盟友協助強化嚇阻。

 

相比之下,川普的台灣政策較難預測,葛來儀分析,川普可能會嘗試與北京進行交易,以中國在貿易上的讓步換取美國限制與台灣的安全合作,不過,這種做法可能會遭到川普政府內部對中鷹派和國會親台共和黨議員的反對。此外,川普團隊可能會更公開地要求台灣增加國防預算,並將美國的軍事援助與台灣的國防政策掛鉤。

 

在美中關係方面,葛來儀預測,無論誰入主白宮,美中關係可能持續緊張。兩黨罕見地在中國威脅論上達成共識,2023年美國國會議員更提出了616項涉中立法。皮尤研究中心的民調顯示,81%的美國人對中國持負面看法。

 

葛來儀強調,雖然11月大選結果可能不會根本改變美中關係的發展方向,但兩位候選人的政策差異將影響美國盟友,賀錦麗可能會延續拜登的「投資、結盟及競爭」策略,推動針對性的去風險措施,川普則可能重視與中國脫鉤,並考慮對中國商品徵收高額關稅。

 

此外,專文指出,賀錦麗政府可能會比近年更關注中國在香港、新疆和西藏的人權問題,但這不太可能成為優先政策。相比之下,川普可能會繼續讚揚獨裁統治者,較少提及人權議題。



關鍵字

張貼留言

0 留言
* 留言請注意禮節與法律規範,若恐嚇、謠言與詐騙等言論將刪除,涉及法律案件者將提供檢警相關資料。